《英语演讲与辩论I》课程开展系列课程思政实践活动

发布者:管理员02发布时间:2025-06-21浏览次数:10

(通讯员:祝钰)近日,面向2024级英语专业大一学生开设的《英语演讲与辩论I》课程圆满结课。作为同学们进入大学后系统接触的一门专业核心技能课,该课程不仅在短期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英语演讲基础能力,更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思政实践活动,成功实现了语言能力训练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,探索出一条生动有效的“课程思政”新路径。

一、 夯实基础,从“零”开启演讲征程

面对首次接触英语演讲课程的大一新生,《英语演讲与辩论I》课程以系统性和基础性为核心,从演讲结构、台风展示、语音语调、演讲技巧、逻辑组织等基础环节入手,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英语演讲知识体系与技能框架,为后续更高阶的学习和专业发展奠定坚实根基。

二、 实践赋能,活动承载思政内涵

课程最大的亮点在于摒弃了纸上谈兵,将知识技能巧妙融入丰富的情境化实践中,让思政教育如盐入水,润物无声:

活动一:“樱”约二师,话语传情

阳春三月,校园樱花竞相绽放。《英语演讲与辩论I》课程抓住这一契机,引导学生发挥语言优势,制作全英文短视频发布至个人微信朋友圈或QQ空间。镜头前,学生们用流畅自信的英语介绍二师校园、讲述樱花故事,热情邀请朋友来二师赏樱。这不仅是一次实景拍摄和语言输出训练,更是一次生动的爱校荣校教育,学子们将专业能力转化为宣传学校、传递美好的人文行动。

活动二:“英”话清明,传承根脉

清明时节,课程内容紧密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学生在深度了解清明节的起源、习俗、精神内涵后,用英语进行主题演讲。通过用英语介绍传统节日,学生们不仅锻炼了跨文化交际能力,更在对外讲述“中国故事”的过程中,加深了对民族节日和中华文化的情感认同,增强了文化自信与传承责任感。

活动三:课程联动,协同增效

课程建设积极打破学科壁垒,与《综合英语II》课程联合举办的“绿色脉搏:升级再造·升级表达”实践成果展示活动。学生们以全球变暖为课题,通过“文献研究+旧物改造+英语演说”三维实践,完成跨学科环保探索。这种“输入+输出”、“理解+思辨”的联动模式,实现了语言综合能力培养和深度思考的有效协同,放大了育人效果。

三、 Z世代发声,反思伴随成长

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同样紧扣时代脉搏和思政元素。

三省吾身,明志笃行

课程在学期初、学期中和学期末精心设置了三次结构化反思环节。学生需认真总结自己各阶段在技能掌握、知识理解、参与实践方面的收获与亮点,坦诚剖析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与挑战,并清晰规划下一步的努力方向。这种持续的反思实践,有效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翁,促进了元认知能力发展,帮助他们认清优势、弥补不足、明确目标,实现了伴随课程全程的自我教育与成长。

聚焦时代,心系荆楚

期末考试设计别具匠心,要求学生围绕“Z世代的社会现象”选定主题进行演讲。令人欣喜的是,有多位学生没有停留在普遍的热点,而是将目光聚焦于“荆楚文化”的保护、传承与发展上。他们用英语深情讲述湖北地域文化的魅力、面临的挑战以及青年人的责任,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厚热爱和对文化传承的深切关注。这不仅体现了课程赋予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,更展现了青年一代积极投身地方文化建设的情怀。

课程负责人祝钰老师表示,“语言是思想的载体”,《英语演讲与辩论I》课程正是尝试通过“实战化”的项目设计与“主题化”的实践融入,让学生在运用英语讲述身边事、中国情、世界理的过程中,自然而然地感受语言的力量,体悟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、家国情怀的紧密联结。从爱校爱家的点滴表达,到对传统文化、地方特色和时代议题的关注思考,正是思政教育在专业课堂上开花结果的生动写照。课程团队将继续深化这种“讲练结合、知行合一、价值融入”的教学模式,培养兼具扎实语言功底、全球视野和深厚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外语人才。

本次《英语演讲与辩论I》的课程实践充分证明,精心设计的思政元素与实践环节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,将价值塑造无声地融入能力培养之中,为永利集团英语专业课程建设和“三全育人”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鲜经验。(审核:刘晖)